未成年人犯罪为何频发?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09-15 16:16:00 阅读量:

   日前,笔者了解到这样个案例。未成年人杨某,一日伙同他人窜入小卖部,抢走部分现金和香烟被害人报案后,公安机关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及时将其抓获归案。检察机关接收案件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通知法律援助部门,并通知杨某的父母讯问时到场,共同对杨某进行耐心细致的法律教育杨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请求检察机关给其重新做人的机会,同时杨某的父母也希望检察机关能给予宽大处理。鉴于杨某系在校学生,犯罪时尚不满15周岁,检察机关在听取援助律师的意见遂对其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事实上,上述案件并非孤例,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频发生,且逐渐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按照当前 “惩罚为辅,教育挽救为主”的刑事司法政策,虽然有利于消除矛盾、促进和谐,但是如果能够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的现状,做釜底抽薪的教育,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奖更加有利。
为此,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的现状,应该值得深思。一是法制教育不到位。司左军介绍,一些学校法制教育不到位,在校生法律知识匮乏。从办理的案件看,在校未成年人犯罪呈增长趋势,除职高、技术学校外,部分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也出现学生犯罪现象。检察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针对学校法制教育情况进行了走访,发现有的学校没有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由学生科老师担任,教学内容多为老师自己搜集的案例。有的学校虽然设有法制教育课,但出于各种原因实际上很少上课,法制教育缺失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已涉嫌犯罪。司左军指出:“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化造成学生法律知识匮乏,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是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家庭对子女情况不闻不问,尤以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突出。据该院未检处统计,未成年人案件中非京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为141人,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55%。一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残缺,长期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父母对其生活学习情况不闻不问。三是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容易受大环境影响的孩子,非常容易受当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场面所吸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枪战、拳击、搏斗以及刀光剑影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性情、行为都受感染,喜欢充“老大”,喜欢“出风头”,逐渐被不良思想吞噬。而影视作品的血腥暴力及犯罪手法也“贡献不小”,以黑社会影片为甚,剧情不仅将暴力行为扣上了“酷”“爱憎分明”“兄弟义气”等高尚光环。
 
   杨洋(供稿)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