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4-29 10:51:09 阅读量:
随着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加,“空巢家庭”群体的不断扩大,空巢家庭养老保障问题日益严峻。关爱空巢老人,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关系到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老龄问题的综合解决,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农村养老的基本现状
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4.52%,呈现出人口快速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家庭空巢化、群体结构多元化等特征。截止2024年6月底,临潼区60岁以上在册享受待遇的老年人9.35万人,70一79岁的36439人,80一89岁的12379人,90一99岁的1104人,百岁以上老人55人,生活在农村的老年家庭占65%,全区社会养老的历史欠账多,包袱重。与城市相比,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距很大。
当前的养老模式有三类,一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二是机构养老,主要是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以社会救助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和养老院供养保障;三是个人、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眷恋传统,并对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里有深厚感情,不愿轻易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规律和生活环境,而在农村居家养老。
二、农村空巢家庭的产生及原因
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做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变迁,而一味单纯地、刻意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我们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加快,大批中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求学、务工、经商,农村家庭结构随着社会变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种以自然经济为特征,家庭生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人数多少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空巢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老龄化提高了老年人口的比重,且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飘泊在外,生活压力大,缺失了系根的纽带,导致空巢家庭数量日增;二是人口流动加大,农村经济生活及住房条件的改善;三是计划生育减少了家庭子女数量;四是传统血缘价值观受到挑战,新一代独立意识增强,两代人观念有差异,为减少矛盾,相互提供自由生活的空间。
空巢家庭按成因可划分为三类:A、被迫型空巢家庭(无子女或意外失去子女)B、自愿型空巢家庭(身体健康能自理,为了减少矛盾)C、无奈型空巢家庭(子女长期在外地)
三、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现实困境
(一)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养老尽管形成了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疾病医疗、健康保养、文化娱乐以及法律维权等为内容的一系列社会养老服务项目,但农村留守老人依然享受不到与自身需要相匹配的服务保障。总量供给不足,设施数量有限,服务层次较低,要素保证缺失,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错位,资源闲置,使用率不高现象严重。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最基本的模式,以终身积累为基础,靠子女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的大格局没有变。
(二)经营土地的无奈。土地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对农民来说,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家庭所需。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农产品与世界其它地区竞争的提价空间越来越小,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产品成本增长势头强劲,在价格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年龄大的空巢家庭在劳力、技术、资金等方面不足,无人耕作或无法经营,无奈将将土地转包、出租、低水平维持、甚至撂荒,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己严重弱化,养老供养资源减少。
(三)社会资源的空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青壮劳动力流向了城市,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局势,文化、交通、基础设施、资金等社会资源要素也流向城市,引起农村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空巢家庭老年人承担土地经营的重担、强度加大。
(四)关爱氛围的缺失。代际倾斜是农村家庭养老的最大现实,社会重幼轻老现象严重导致社会资源代际间分配不均,挤占了应该用于老年人的社会资源。当前,农村空巢老人一旦因为衰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在经济上越来越多依靠子女时,则明显缺少孝敬,关心照料。老年人面对“空巢”,很少与社会交往,会觉得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客观上使这些空巢老人成为家庭的边缘人,对老年人实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完善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建议
(一)继续巩固农村家庭养老社会功能基础,以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实际需求为导向,满足其生活需求。建立登记制度,摸清各行政村空巢老人总人口数,明确重点帮扶服务对象;建立相应的老年人口登记记录、重点服务对象登记记录、健康档案登记记录等制度,强化子女对空巢家庭老人的孝老敬亲教育,为空巢老人搭建起亲情沟通的桥梁。引进多层面的新技术、新业态和“互联网十”智慧养老模式进入养老领域,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针对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色养老服务,形成城乡一体、协调推进、均衡互补的养老服务布局设施和格局,进一步整合社会、市场、政府、社区和家庭的养老功能,发挥养老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促进帮扶服务规范开展。
(二)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日常卫生健康不容易保障,家庭经济生活不便的特点,继续完善农村新农合医疗制度、职工医保制度和老年优待机制,探索在农村新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村卫生室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实行周问诊制度,旅游、交通、医疗等部门简化程序,严格执行老年空巢家庭优待政策,确保国家优待政策的落实。对农村空巢老人,要继续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完善高龄补贴和特困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优先保障高龄补贴和空巢家庭老人护理补贴配套资金按季度及时发放到位。
(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因为经济原因,子女外出务工,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诱因,所以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政府要根据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可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鼓励实现就地就业转移。可通过小额贷款、项目培训等,鼓励农民实施家庭创业活动,如社区工厂等。通过创业活动,改变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能兼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四)规范服务管理,满足空巢老人生活需求。推进“慈善幸福家园”建设,建立健全基层老年协会,充分发挥好其作用,建立监督维权制度,对子女照顾不周、不孝敬老人的,及时进行调解、批评、教育,对那些长期帮助空巢家庭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奖励,倡导互助互帮的道德理念,培养文明风气,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实现空巢家庭社区(村组)互助养老,让那些为新中囯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的劳动者能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作者:朱智生、王晓蓉
编辑:侯宜均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