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讲好预防职务犯罪讲座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4-12-04 21:10:28
阅读量:
当前,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的全面开展,各单位、各部门高度重视,按照要求活动中均要开展一次警示教育,因此,联系检察机关预防部门上门讲授预防职务犯罪知识,举办警示教育讲座的单位或部门络绎不绝,如何讲好预防职务犯罪讲座,授好警示教育课,通过讲授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宣传好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维护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五年来从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践,觉得要讲好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应该做到以下七要:
一、要着装规范、仪表端庄、举止得体。
检察官在参加公务活动中,保持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不仅是检察人员行为规范的要求,更是涉及到树立检察官职业形象,事关检察机关形象的大事,预防部门干警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员,在事关检察机关形象的大事面前也不例外,必须从每个检察官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才行。所以到邀请单位讲授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前,无论是一人还是多人受邀请参加,都应该按照规定着装,保持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言谈交流及举手投足应当同检察官的身份和职业素养相一致,用良好的个体形象赢得听众的认可,用良好的形象来展示检察机关的形象。
二、要秉持“法律人”客观冷静的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反腐败的话题是当前社会民众高度关注、群众热议的话题,讲解预防职务犯罪问题必然绕不开对当前腐败现象的介绍、评价及对腐败的危害进行剖析,但是在介绍、评价当前腐败面临的严峻形势时,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仅仅是为了争取吸引听众,就简单地概括为:第一制度不完善,第二法制不健全,第三权力不受监督,第四就是体制有问题等等。在介绍和评析时,我们应该秉持“法律人”应有的客观冷静的立场,坚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引导听众要用全面地、普遍联系地观点看待腐败问题,既要指出当前腐败面临的严峻形势,又要正确地指出近几十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腐败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可以列举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或欧洲国家在同时期的案例,有理有据地给听众讲明当前的形势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各项举措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以及近年来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显著成绩。引导听众对当前反腐败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防止出现社会一团糟的错觉。与此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防止出现动辄归结为体制有问题的错误判断。世界各国各地反腐败上的努力过程及成就要给听众讲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听众了解当前反腐败工作的艰巨性,同时也可以引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清明的现实状况有力地反驳体制有问题的论调,只有客观冷静地评析腐败现象,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来讲解预防职务犯罪问题,才能起到增强听众对反腐败事业的信心,实现举办讲座的最终目地。
三、要做到课程内容和形式,新颖而全面。
讲课的关键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听众的注意力越集中,授课的效果越好,如何才能提高听众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课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当前反腐败力度空前,中央及各职能部门反腐败的新措施,新规定层出不穷,大案、要案频频曝光,人民群众对这些消息既欢欣鼓舞,也对反腐败的新动向、新举措、新规定尤为关注,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刻舟求剑,引用的规定还是十七大时期的,列举的案件,还是胡长清、成克杰案件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遵循形势的变化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着重就十八大以来,如八项规定的出台,反对四风的成效,及当前曝光的重大案例作为素材,不断地更新内容,尽可能地引用新的规定和新的案例来充实讲课内容,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同时,还应该注意讲课形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按照讲稿讲授外,还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如利用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把文字、图片及声音、录像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汇总起来用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等设备直观的展示出来再加以讲解,从而增强授课效果。在讲授过程中还可以在会场悬挂宣传挂图,播放专题片,宣读犯罪嫌疑人悔过书以及向听众提问或设问后让听众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授课。只有用新颖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四、要引用准确、详实的数据和案例。
数据准确、事实清楚、案件详实不仅是讲授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检察职业道德对检察人员从事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在预防职务犯罪课程讲授中,必然要引用相关数据和案例,在引用时,我们不能采用拿来主义,从别的文稿或者资料中不加求证就原搬照抄,而要坚持准确、详实的原则。对要引用的数据,一定要追根溯源,力求引用最权威的数据,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引用案例时,一定要详实,尽量引用听众众所周知的案件或听众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增强听众的认同感。授课时将分类挑选的案例逐一进行了讲解和评析。在座的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听后,感触很深,其中一位党支部书记课后谈到:“我们以前只知道那些人被处理了,今天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做错事的,今后我们会牢记这些教训,不做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