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因人施教“四心法”之我见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时间:2013-08-09 10:55:20 阅读量:

  戴子忠

  随着监狱超短刑犯和80后罪犯的大量增加,押犯构成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教育改造工作实效?这对监狱民警的能力素质和施教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就应该按照司法部《教育改造纲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突出“四心”。

  一是用“真心”架起沟通的“桥梁”。监狱民警是教育改造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要通过广博的知识把改造政策和教育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又要用真心、动真情,讲到服刑人员心坎上。这就需要施教者主动与服刑人员做到“同一条板凳”上,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一方面做到讲究诚信不忽悠,真心实意,用真情实感唤起与服刑人员心灵的共鸣;另一方面体现针对性,对症下药,把每一名服刑人员的特点熟记于心,把每一种情况分析透,谈他们爱听的,急他们所急的,想他们所需的,在拉近距离中当好服刑人员的“贴心人”。

  二是用“爱心”播撒温暖的“阳光”。爱能点燃服刑人员改造的热情和生活的信心,引起服刑人员的共鸣。凡事为服刑人员多考虑一点、多关怀一分,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就能帮助犯了错误的服刑人员改正缺点、迎头赶上。切不可一位地指责、批评,更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以防伤了服刑人员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改造积极性。可以通过“解开一个难题、送出一份温暖”活动,帮服刑人员卸下心理包袱,也可以经常换位思考,多一些人性化诱导,多一些良性互动,用尊重来启发自觉。同时,要着眼长远,把每个服刑人员的改造进步放在心上,为他们出主意、定目标,负起应负之责。

  三是用“细心”驱散漂浮的“阴云”。做好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细心是关键。服刑人员投入监狱改造以后,心里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阴云”。我们要驱散服刑人员心中的心理阴影,既要细心观察,结合他们任务变换、岗位调整、单位变动、处遇变更、亲友会见、家庭变故、月度考核、年度奖惩、加减刑期、入监出监、矛盾冲突、情绪反常、行为异常等时机,密切关注他们的改造行为变化,又要拉家常式地与他们进行有效地谈心交心,关心服刑人员的心理变化,用细心掌握服刑人员的内心需求。做到真知、深知、交“朋友”,切实尊重他们的改造意愿和情感,从细枝末节中讲述大道理、澄清模糊点、解开思想疙瘩。

  四是用“耐心”浇灌改造的“心田”。有耐心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性格,而是每名施教者即监狱民警必须具备的品质。当前,服刑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以往提高多、80后年轻独生子女居多、减不到刑的超短刑犯急剧增多、二次以上改造的多进宫犯也在不断增多,他们思维活跃、信息灵通、以自我为中心、维权意识高、逆反心理强,对待他们如果一味地拿着手中的权力发号施令,虽然表面上能服从,但从内心容易发生怨恨、敌对、逆反等心理,最终教育效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我们监狱民警作为施教者,要主动端正态度,改变教育方法,做到细雨无声,滋润心田:多一些包容谅解,莫以另类眼光看人;多一些心平气和,莫以过激话语伤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十里丰监狱)

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