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时间:2012-11-14 21:59:44 阅读量:
从“理性”角度推动警务现代化变革可谓一项重要创新。“理性警察”理论探索和执法实践已经4年,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必要性在哪里?与传统警务理念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里?今天,就这些问题,法制网记者与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跃进展开了对话。
记者:您主编的新书《理性警察论》即将出版,您能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在公安机关推行这一改革吗?
张跃进:公安部党委明确提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求,首要的就是要“理性”。要引导社会理性、群众理性,首先就要从政府理性做起。公安机关作为重要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接触多,对群众心态影响大,必须加强自身理性建设,以理性执法来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理性看待社会治安形势、理性追求个人合法利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理性化进程。
记者:在推行“理性警察”改革之初,苏州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张跃进:苏州作为江苏流动人口最多、各种新类型案件多发的地方,遇到的各种与传统警务理念相冲突、与警察个体思想理念相碰撞的问题也最为突出。随着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准确判断形势、正确处理矛盾、平和文明执法,都迫切需要理性精神来支撑。
与此同时,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警察内部出现了思想多元问题,如少数民警看问题有些片面化、情绪化,处理问题就会有失偏颇,甚至容易引发执法问题。
执法实践中,无论是基层公安局领导,还是警队领导和警员个人,往往在政绩观上会出现类似站在“十字路口”的理念选择,如一个外地人犯了轻罪,究竟是从严惩处还是和本地人一样“平等”适用刑事和解;一个交警大队,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立良好的交通秩序、提高司机的守法素质上,还是仅仅依靠罚款进行管理;一个公安分局或派出所,是处处服从上级的政绩考核指挥棒,还是在注重绩效管理的同时,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科学警务管理体制机制。类似问题用什么原则、理念来引领,都是警务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加强对民警的理性引导,积极营造理性氛围,培养民警理性精神。
记者:苏州公安推动理性实践都有什么具体举措?
张跃进:4年来,我们借助举办研讨班这一“形似务虚”的载体,不断化解分歧、统一认识,以“糅合理论和实践”的机制开展理性思考,藉此形成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脉络。
2008年,针对当时队伍中存在唯各种考核数字的“GDP崇拜”、难以契合群众期待等问题,我们组织了首期领导干部研讨班,明确提出以群众满意打头的“五度”政绩观,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
2009年,针对打击破案主业不强、社会治安控制力较弱、转型升级急需突破口的问题,我们通过构建“整体性研判、集约化管理、一体化运作”情报主导警务新格局,建立了以“警民恳谈”为载体的群众工作新机制,全面推开“创意警务”,转型升级进入上升期。
2010年,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对“统筹发展、系统推进”认识还不够、能力还不强等问题,我们推出了日后在全国公安起到引领作用的合成研判、合成侦查、重点人员积分管控、统筹专项行动等一批先进理念和工作机制,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加强,转型升级进入全面发展期。
2011年,我们第一次把“倡导理性思维、践行思想强警”列为研讨班主题,从思想和实践层面对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做精社区警务、服务保障民生、网上公安建设、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还探索建立了轻微刑事案件侦查阶段刑事和解制度,推动出台了全国首部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法规。第一阶段的转型升级圆满收官。
今年,我们将领导干部研讨班主题定为“深度理性思考,推动警务现代化建设”,理性梳理警务现代化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动苏州公安进入深度转型升级。
我们的理性实践可以概括为“六个性”,即民本性、前瞻性、系统性、集约性、务实性和民主性。法制网苏州11月1日电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