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时间:2012-09-25 21:54:43 阅读量:
法制网记者 赵阳
“王先生,您需要看房吗?我们最近有个适合您的三居室”;“赵先生,我们旅行社新推出了一款产品,您有兴趣吗?”……
这样的情况几乎人人都曾遇到过:手机上接到过垃圾信息,家里的电话接到莫名推销电话,对方准确地知道你的名字;明明只向一家地产公司透露过个人信息,但是几乎所有的地产公司都在向你荐房。
当前,公民信息泄露已成社会公害,除了被不正当地用于商业活动外,也为诈骗、绑架勒索、暴力讨债等多种犯罪开了方便之门,给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人们普遍关心:怎样才能保护个人信息?
打击行动广受欢迎
“1.5亿条,400多个G,仅仅是湖南长沙一名犯罪嫌疑人电脑里的个人信息资料。”北京公司职员刘桂林看到公安机关近日开展的全国性集中行动的新闻后,不禁吓了一跳,“太可怕了,还有什么是犯罪分子不知道的?”
2006年,刘桂林在北京市昌平回龙观地区购买了一套住房,但一直空着。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经常接到中介公司的电话,问他房间是否出租,而想来想去,刘桂林并没有在中介公司登记任何信息。
不只是中介公司的,还有装修公司的,推销保险产品的。“看见陌生电话,都不知道接还是不接。”刘桂林说。
刘桂林不过是数以亿计的“被泄密”大军中的一员。正如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阚凯力所言,“信息被泄露,普通老百姓几乎是‘刀俎下的鱼肉’。”
也正因为如此,对近日公安机关采取的打击行动,刘桂林觉得:很有必要也很及时,而且力度还得要加大。
网友“布洛先生”认为,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必须用刑事制裁方法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公务员柳春燕则表示,“这充分表明国家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决心和态度,对正在或准备从事个人信息非法买卖的行为会起到充分的警示作用。”
内部监管流于形式
“专项行动的效果很好,但是大家担心,不法行为会像牛皮癣一样很快又出现。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有效解决个人信息受侵害这一社会问题。”网友“晒客”的担心很有代表性。
“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是一名泄露个人信息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的刑罚,这还有一个前提——“情节严重的”。过低的违法犯罪成本和丰厚的获利,让不法分子不惜以身试法。
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泄露信息的源头→买卖信息的中介平台→从事非法调查、暴力讨债的犯罪组织,每一个环节均有利可图。只要堵住信息源头,这种“生意”就没法做了。
据了解,已被挖出的“源头”中,大都是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和部门的“内鬼”,涉及电信、银行、工商、民政、公安、航空、保险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还有证据显示,倒卖信息行为在一些行业内部已成“公开的秘密”。个别企业或机构的内部监管流于形式。
然而,虽然法律有明文规定,但个人信息被泄露却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