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解四个月心结——西安市长安区联动高效化解劳务费纠纷的“枫桥实践”

来源: 时间:2025-07-29 10:15:16 阅读量:

“本以为要跑断腿、磨破嘴,没想到跑一次中心、线上聊一聊,当天就把四个月的欠款纠纷解决了!”2025年7月25日,李某将一面写着“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送到西安市长安区多元矛盾调处化解中心,话语里满是激动。而就在前一天,这起被拖欠23140元劳务费的纠纷,通过“远程调解+司法确认”的联动模式,从受理到完成法律保障仅用2小时10分钟。这起案例,正是长安区践行“枫桥经验”、以专业联动高效为民解忧的生动写照。

机制筑基

把矛盾化解平台建在群众“家门口”

长安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作为核心功能载体,整合了调解员、律师等专业力量,联动法院建立“调解—确认”快速通道,形成“群众诉求有人接、复杂纠纷有人调、调解结果有保障”的闭环机制。在这里,群众遇到矛盾“进一扇门就能找到解决路径”,为“矛盾在基层化解”提供了坚实依托。

多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受理并组织调解

案例实录

从“追讨无门”到“圆满化解”

纠纷缘起:口头约定留隐患,辛苦钱被“截留”

2024年7月,李某经常某介绍在某剧场提供音响技术服务,双方基于信任仅作口头约定。前期合作顺利,但2025年2月至5月,李某完成37场服务应得的23140元(含餐补),在剧场支付给常某后被其擅自挪用。四个月里,李某多次索要,常某始终推脱。“都是熟人介绍没签合同,现在只能翻聊天记录当证据。”2025年7月24日,李某带着一叠微信截图和服务记录,走进了多元矛盾调处化解中心。

专业响应:快速组建团队,精准锁定症结

中心受理后,立即启动“分类调处”机制,组建由资深调解员和劳务纠纷专业律师组成的专项团队。团队迅速行动:

1.梳理证据链:逐页核对微信记录中“每场600元”的约定、37场服务的确认信息,结合剧场向常某转账的凭证,形成完整证据闭环;

2.明确核心矛盾:常某对欠款事实无异议,但存在“工作忙无法到场”“担心调解没效力”的现实顾虑,同时流露“不愿诉讼、怕信息公开”的心理。

律师从法律角度明确:“微信记录、服务事实已构成劳务关系,常某截留款项应当返还。”专业判断为后续调解奠定了基础。

联动破局:以司法确认破解顾虑,云端调解高效定分止争

针对双方诉求与顾虑,中心团队以“专业释法+精准引导”破解僵局,推动纠纷快速化解:

1. 直面困惑:用通俗语言讲清“司法确认”效力

当调解员提出“调解后可申请司法确认”时,李某当即追问:“这和普通调解协议有啥区别?是不是还得再跑法院?”调解员立刻用生活化比喻解释:“就像给协议上了‘法律保险’——没确认的协议,对方不履行你得重新起诉;确认后,对方不还钱,你直接拿着裁定书去法院申请执行就行,不用再走诉讼流程,省时又省力。”一番话让李某恍然大悟:“相当于提前给我的钱‘上了锁’!”

2. 抓住心理:以“非诉讼保障”消除被申请人顾虑

联系常某时,其反复提到“不想闹到法院,怕诉讼公开影响工作”。调解员顺势引导:“司法确认和诉讼完全不同,流程简单还保密,不会公开你的个人信息;但效力和法院判决一样——你按约定还钱,避免李某担心你反悔再起诉;李某也不用怕你违约,双方都有保障。”律师补充:“如果走到诉讼,不仅耗时几个月,判决书还会上网公开,反而可能影响你的工作生活。”这番话精准打消了常某的顾虑,他当即表示:“只要能不打官司又有保障,我全力配合。”

3. 云端调解+即时确认:2小时完成全流程闭环

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团队启动三方远程视频调解。在线核事实:通过视频核实双方身份,在线展示证据(隐去无关隐私信息);协商定方案:调解员结合常某经济状况,引导双方达成“2025年8月31日前一次性支付”的共识;电子签协议:在线生成调解协议,双方通过电子签名确认;联动强保障:协议签订后,中心立即通过“调确联动通道”向法院提交材料,法院当天快速审查并出具民事裁定书,明确“若常某未按期履行,李某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从7月24日10:50受理到13:00完成司法确认,全程仅2小时10分钟。常某在视频中感慨:“本以为要么拖着被起诉,要么得跑断腿,没想到在家就能解决,既保住了面子,又有了明确的还款计划。”

 


在区法院见证下展开线上调解


现场出具裁定书,调解成功

经验启示

基层高效化解矛盾的“长安路径”

这起纠纷的化解,核心在于抓住“群众怕麻烦、怕无效、怕公开”的诉求,以专业引导和机制创新破解痛点,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用“群众语言”架起“法治桥梁”

面对群众对“司法确认”的陌生感,调解员不用“法律术语”而用“保险”“上锁”等比喻,让当事人瞬间理解制度价值。“专业内容通俗化”的沟通方式是提升调解公信力的关键。

以“联动机制”替代“群众跑腿”

远程调解打破“空间限制”,让当事人“不用到场就能调解”;与法院的“调确联动”则消除“效力焦虑”,让调解结果“有法律兜底”。两项机制叠加,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靠“精准施策”破解“调解堵点”

针对申请人“怕协议无效”的担忧,重点讲解司法确认的“强制执行力”;针对被申请人“怕诉讼公开”的心理,侧重说明司法确认的“保密性”。这种“一人一策”的引导,让双方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接受”。

 


 

调解成功,群众送锦旗表示肯定

从这起案例可以看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关键在于把“为民解忧”落到实处——既用专业能力厘清是非,又用机制创新降低成本,更用人文关怀化解顾虑。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矛盾不上交”的初心,整合专业力量、创新联动方式,就能让群众在每一起纠纷化解中感受到高效与温暖,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来源| 长安司法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