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张长索: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4-05-12 12:30:55 阅读量:

未见其人,先品其画


 

张长索喜欢画孩子,他笔下的孩子比花儿还要娇嫩,就像如春雨一样,让人看到生命的美好与希望。张长索喜欢画猫,他的笔下的猫有的天真无邪,有的机灵狡黠,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人生百相,事态万千。没有对生命至真至诚的爱,画不出如此烂漫无邪的孩子;没有对人性见微知着的体悟,不会在对小猫的描绘里显出喻世的旨趣。而这份难得的真爱与了悟,在年逾花甲乐天知命的张长索先生这里,却是表达地如此平易近人,感人肺腑。


 

中国儒家文化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筋骨。古往今来,挥毫泼墨的那一支笔的后面,多的是仰视庙堂的眼,少的是与民同乐的心。张先生则恰恰是把人民视为其作画的根本,在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上,无论穷通,都执着地践行着“源于生活”的艺术追求,做一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画家。

长索先生的画多以幼童为主题。画面分朱布白温馨从容,十分讲究,。亮丽的色调表现出了素洁如雪, 纯净如水的人物内心世界,人物造形力求写实与夸张相结合,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谐有致,画的线条提炼精到独特,落笔收笔轻逸灵动却不漂浮,更有泼墨处理使其画面流动有韵, 情感清丽呼之欲出,读之深感生机盎然。而他笔下的猫亦是娇憨中深藉灵性,喻人喻世,惹人怜爱。


 

changsuo1.jpg


 

有缘得见


 

现实中的张先生完全没有名人位高凌人的姿态,相反,浑身上下透出西北汉子特有的豪爽与朴实,仁厚和善之中自有大家风范。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明媚的春光里与先生海阔天空随意而谈,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问先生为什么对于画幼童情有独钟,先生直言不讳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很是疼爱。用先生的原话来说就是:“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就是明天, 孩子就是未来。这一辈子我不图什么大富大贵、万人之上。我没有野心,所以也就不会有失意,更谈不上颓废文人的压抑。我的写意画既不言志也不哀咽。我就愿意画生活里最平常但是又最惹人爱的孩子和动物。”“我10年前让刘五四给我刻了两个章子,一个是‘喜闻乐见’,还有一个就是‘与民同乐’。”张先生说的时候,一脸的幸福与满足,可见这么多 年来,他是怎样地执着于

“喜闻乐见”和“与民同乐”的艺术追求里,并真诚地享受其中。“为什么不关注百姓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任何时候,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的。”


 

先生的第一幅作品是漫画,发表在《西安日报》,那年,他仅13岁。自此,先生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是在那样一个典型的年代,怀揣一颗对中国未来寄予极大期望的赤诚之心,积极地,为新中国的建设与未来挥毫、歌唱。先生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晨阳下,向日葵是一轮金黄的火环 / 她深爱着太阳,高举着赤诚的圆脸。”而他自己就是这么,用画,为新中国燃烧着自己如火的青春。“昨夜,风雨淋打她的枝叶。”文革的风霜凋零了多少艺术的花朵。文革十年,先生做了10年的工人,多年后忆起那段凄风苦雨的日子,先生吟了这么一首诗:“少年早得志,遭贬离京华。醒来一枕泪,苦役十年砂。”于是禁不住问先生是否为那段“苦役十年砂”的岁月而遗憾,先生便说,“我给你讲这么一段往事吧:那是1972年。华县有一个建设兵团刚收完麦子,田里有没收尽的麦穗。那时候粮食紧张,人们都吃不饱。听说这里有没收尽的麦子,老百姓就成群结队地来拾。他们大多是商洛一代的,沿途要饭过来,在罗敷车站等着,等兵团走了好去拾。当时我家里负担重,粮不够吃,也来这里,指望拾点麦子补贴口粮。这群老百姓中有一个大妈,她跟附近的工人兄弟借了碗水,招呼自己的女儿快来喝药,说娃没营养,贫血。我看见她从怀里翻了一个小纸包出来,说是好心人给娃的药,能治娃的病,裹了一层又一层。当她把那层层叠叠的小纸包拆开拿出一片药催女儿喝的时候,我一看,那是一片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的维生素C。看着那白白的一小片药,我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埋怨过命运给我的坎坷,因为我就是这么真真切切地生活在老百姓之中,亲眼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在困苦的生活里坚韧地忍耐,努力地生存,并且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勤劳与善良。我当时就想,这辈子,我都要为人民画画,为人民歌唱。”

还用再说些什么呢,“为人民画画,为人民歌唱”,已经足以概括一切。“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的,歌唱,对于张先生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喜欢先生的烟火气。张先生曾为自己写了这样一幅对联:“做凡人,画年画,大俗通大雅;写民情,立新意,笔端能生花。”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世人都争先恐后地做不凡之人,成就不凡功绩,或大富大贵,或深居庙堂,或运筹帷幄,或青史留名。而先生却乐于做一个凡人。他画年画,为普通老百姓而画,即使不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却也能在寒冬腊月为百姓生活添上几分喜庆祥和;他喜欢写民情,为民而画,为民而歌,即使不能救苦救难,却也能让老百姓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体会到些许温馨和关怀。白居易曾经明确宣称“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并躬行实践,终成诗坛巨匠,张先生也正是秉承了这样的积极入世,做一艘为百姓而航行的艺术之舟,也必因为心系百姓而得到回报,终成艺术巨轮,其精湛的艺术修为,也因人生境界的崇高而得以升华,在时间的洗练中熠熠生辉。文章写至此的时候,先生已离去多时了。案头先生的册页上,在封面的位置,是他在太阳底下的,一个回眸的姿势。阳光照亮了先生的半个脸,似乎那金亮亮的光就是顺着他的回眸倾泻而出,在人们眼前拉开一道金色的帷帘。突然发现,先生的照片好像都是笑着的,极真诚、极朴实、极纯净地笑着。在这样的笑里你会觉得,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生活着,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因为生活而执着地歌唱着。收笔时已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仿佛太阳最后的斜晖都被悉数收入笔中,再伴着对先生的记叙,汩汩地流淌成纸上的字里行间。光影褪了,一段白乐天一样的以画而歌的佳话要暂告一个段落,而门外楼头,春风沉醉的夜里,百花还将继续静静地馨香着。不由得想起日日经过的地方,那里有先生的一副秋艳双猫图,此刻,画里娇艳花儿正开得绚烂呢——其实它一直开得如火如荼,却安静得与世无争。恰如先生一路歌来画来从不张扬,却在一个回眸,一笔意趣里,于无心处把一身才情泄露了。


 

另:张长索,1943年生于陕西西安,为长安画派著名画家。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8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当时美协在西安分会年龄最小的会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美术师,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文化资源研究院院士;中国民族书画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陕西新闻出版美术协会主席;西北大学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长安艺术学院教授;泰山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安花鸟画院副院长;西安电视书画院副院长。最早师从石鲁大师,后又得韩美林大师的指导和影响。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便已经是陕西省著名的漫画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多处巡展,在山东、福建、云南等地均有盛誉。在日本、吉隆坡亦负盛名。



  2006年10月,在“黄河口全国书画名家”邀请赛中,画家张长索获特等奖;



  2007年8月,在由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农村巡回展”中,画家张长索获得优秀奖;



  2007年12月,在由中国美协、中国航天工业部主办的“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建业50周年”书画展上,画家张长索榜上有名,获得优秀奖,是陕西省画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