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崇岷:经历十年报界磨砺人生更加精彩

来源:图记者周媛 职茵)

时间:2013-01-16 14:34:33 阅读量:

 

范崇岷:经历十年报界磨砺人生更加精彩

 

范崇岷

  他笔下那苍茫的西部草原风情、饱满而细腻的人物,在陕西画坛显得格外生动。他曾远赴海外多国,让老外对中国的西部风情绘画啧啧称赞,他曾在德国柏林夺得金熊猫大奖,他与张艺谋拍摄电影《红高粱》的艺术成就一起被载入西安地方志——他就是从西安晚报走出去的知名画家范崇岷。在报社十年美术编辑的经历,在范崇岷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感慨:“在报社让我感触最深的两个字,就是拼搏!”

  开端  从部队来到文化人聚集的地方

  65岁的范崇岷依然保持着进取心和风风火火的性格。一提起那段难忘经历,他就格外健谈。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范崇岷从西安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彬县文化馆劳动锻炼,主要工作就是画大幅宣传画。偏僻的乡村,贫瘠的生活,没有泯灭范崇岷爱好文艺的天性。他不仅能画画,还擅长吹笛子,唱歌、跳舞还都能来上一手,还组织搞了一台歌舞晚会,在当地一下有了名气。这时,恰逢兰州军区到当地招文艺兵,范崇岷被招进部队,先到青海军区文工团,为《红灯记》等样板戏画布景,后调入兰州军区创作组。这一时期,范崇岷创作了《春到草原》《深山问药》《昆仑扎营》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画技日臻成熟。

  1975年,在西安晚报任美编的王西京带着范崇岷的作品和资料,将他推荐给报社领导。自身才华加上王西京的鼎力推荐,范崇岷顺利地从部队转业到这个文化人聚集的地方,身上的干劲和激情全都被激发出来了。

  “报社的文化氛围很吸引人,我来了之后特别高兴,为一心扑在工作上,我连结婚也推迟了两年。直到1977年夏天才和在陕西日报工作的爱人曹先谊结婚。”当时,范崇岷借来一间宿舍当做新房,简朴的婚礼刚一结束,他就与新娘各回各家,他匆匆赶回到报社画画,就这样与画稿一起度过了新婚之夜。

 投入 为工作曾三次累昏倒

  在报社当美编总是忙碌,在范崇岷看来,报社风气正、文化气息浓、领导丝毫没有架子,总是和编辑、记者、车间工人打成一片,大家都一心想把报办好,这样良好的氛围让他在创作中如鱼得水。

  画插图、速写,设计版面,干完活还要画画,有时一画就是一通宵。由于劳累过度,范崇岷甚至三次昏倒在工作中,但一爬起来就继续干,毫无怨言。“晚报这个平台,确实提升了我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这是晚报给我的一笔精神财富,受用终身。”

  上世纪80年代的报纸都是黑白版,如果一张报纸上只有照片和文字,版面就成了僵硬的“黑白豆腐干”,靠着美术编辑笔下美丽的线条和图案,才让报纸有了生气和艺术气息,当然,《西安晚报》发行量特别大,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瞬间就能家喻户晓,范崇岷说:“每天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作品,都会特别开心。”

  当时的王西京和范崇岷都是拼命三郎,每到凌晨两三点画好插图、做完版后,他俩时常会骑上破旧的自行车到西大街大麻子馄饨馆吃宵夜,一碗馄饨、两个饼,浓香可口,至今念念不忘。

  由于报纸插图、速写、尾画等创作量很大,不能只靠专业美编,那时每到周末,范崇岷就会骑着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到长安、户县、灞桥义务为基层美术爱好者辅导,为给报社培养通讯员队伍。80年代初,还在未央区谭家公社蹲点半年,创作了《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等一批组画。“当时的人没有啥名利思想,工作中充满激情,为办好报纸浑身都是干劲。”

  收获 丰富积累让他激情创作

  在报社的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也是范崇岷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创作井喷期。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报社的鼓励和支持,还有宽松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很难说自己是否还能取得后来的成绩。

  “当时报社对编辑们业余搞创作特别支持。领导不但鼓励美编参加省市美展,还给我们一点经费买笔墨纸砚。记得当时的副总编高平鼓励我说,你们要既能当编辑,也能当画家。”在报社十年,范崇岷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连环画作品,他和夫人曹先谊共同完成的连环画《海的女儿》《野天鹅》当时发行达到几十万册。

  1988年,范崇岷应德国政府之邀赴柏林举办个人画展,他的近百幅西部风情画在有50多个国家画家参展的“德国国际文化年”上引起轰动,并一举获得了该文化年“金熊猫”国际大奖。“在此之前,张艺谋的《红高粱》也来柏林参加国际电影节,最终拿下了金熊奖。得知消息后我特别激动,临时补了十几幅红高粱题材的作品带去德国,结果格外受关注。”张艺谋、范崇岷两个地道的西安人同在柏林获奖,一时在艺术界传为佳话。

(文/图记者周媛 职茵)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