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感受写意大家杨晓阳的独特艺术世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2-09-24 09:05:45 阅读量:

    从西安美院学生到西安美院教授,从西安美院教授到西安美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从西安美院国画系主任到西安美院副院长、院长,从西安美院院长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30年艺术人生路,杨晓阳在递进中不断的完美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艺术创作,从写实到写意——在不断地裂变中,他进入了体悟生命的最高境界,成就了写意艺术的随心所欲。

  筑基写实 五步完成艺术飞跃

    关于写实,从学到教,杨晓阳博采众长,继承和创造性地梳理出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理论和操作系统,总结出“四学”——学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四写”——素描、速写、摹写、默写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学的“三进”——人进课堂、示范作品进课堂、示范进课堂,“三出”——课后出作品、出展览、出课外作业,“三能”——能画、能讲、能写。教学相长,通过这样的学与教,逐步完成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写实”。

    但绘画又不只是写实,艺术更在写实之上,这就需要在技法成熟以后,面对物象、塑造物象时应该懂得“取舍”、应该会“取舍”,古人说:“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如此,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从理性的机械操作,进入主观的取精去粗、取美舍丑、取神舍形,也就完成了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取舍”。

    懂了取舍,掌握了取舍,创作要追求不同于人、不同于天地所造之景,那就应该追求造境,在造境的自我审美实现的过程中慢慢进入艺术创作相对自由的创作状态,能组合、会变化,擅移景,从而完成艺术创作的低三个阶段通过组合、变化,移景等手法达到“概括”。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论境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中国的书画艺术,注重天分,成就天分的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先天的、后天的都有,特别是后天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有时候潜移默化更胜于循循善诱,杨晓阳则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曾祖为一代中医名家,父亲是吕斯百先生的学生,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成就了杨晓阳的艺术天分,但有天分的“豪杰之士”更是百年难遇,倪云林赞王蒙“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即是此意。也只有这样的“豪杰之士”才能在艺术创作的阶梯上不断前进,杨晓阳说:“在进入艺术创作的第三阶段后,应该不断探索,追求艺术的大自由境界和大美境界,进入艺术创作的第四阶段——‘变形’和第五阶段——‘忘形’,从而实现艺术从写实到写意的飞跃。”如果说杨晓阳艺术造诣中写实的养分多少有来自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教育,那么他对写意艺术后来的执着追求和探索,必定有来自于曾祖给予的先天遗传和父亲给予的后天启蒙,杨晓阳曾说:“中医靠的是感觉和经验,只有西医靠仪器。西方的光学能严格分出色彩,但中国画强调的是对人心境的表现,人的感觉是人最敏锐细致的,所以说中国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反映,它自由地发挥可表现出无限的艺术效果。”再听杨晓阳谈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却深深触及到中国审美文化和审美哲学的本质。也许,这正源于中医与道的紧密关系,中医之道就在于从天地自然和人的整体来谐和阴阳,巧妙运用摄生之道,辨证论治之道,方药针灸等传统疗法之道等法则、规律和方法,使神气形相合,阴阳之气升降出入协调,实现生命的大一统;促天地人相合,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融通,实现自然的大一统。道、气相合,道在惚兮恍兮的微妙之中,气在无形无限的动静之间,整体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捉摸不透却连西方科学也承认的遗传说,冥冥中注定了杨晓阳艺术道路上的进阶之线,那就是:“写实——取舍——概括——变形——忘形”,五步变奏曲,完成了杨晓阳艺术创作上从西方到东方的回归。正如杨晓阳说的那样:“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研究过程,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彻底画成一种线描抽象造型和没骨幻化效果,书法线描和水墨没骨完全是中国的,这些东西跟西洋绘画完全是两个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

    畅神写意 四阶艺术蜕变各造其极

    纵观杨晓阳的创作历程及风格变化,正和这五步变奏曲两相对应、相辅相成,第一个创作时期是写生,第二个创作时期是主题化创作,第三个创作时期是历史题材创作,第四个创作时期则是他近十年来孜孜以求的水墨画探索。第一阶段的创作在学习期间,特点是基于写生的写实作风,广泛吸收中外精华。第二、第三阶段是工作后的前十年,主题画为主,重彩为多,造型严谨,构图宏大,尤擅壁画,用写实手法表现浪漫题材,色彩瑰丽,笔墨功夫扎实,体现出广泛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美学感受。进入第四阶段的近十年,他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走向“大写意”,打破传统程式,不受写实的束缚,开拓新型的大写意人物画,被评论家称为“现代意象型”人物画家。杨晓阳的非凡之处,在于他在创作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凡俗的杰出表现和优秀作品。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以《黄河艄公》、《黄河的歌》、《大河之源》最为杰出,《黄河艄公》是他的大学毕业创作。描绘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掌舵的老船工履险如夷坚定自信。构思意在画外,有一定象征性,象征人与黄河的关系。画法属于水墨写实,但严谨中有奔放。特点是:写实的观念,泼辣的笔墨,造型准确,细节真实,笔墨服务于造型,但比新浙派要苍茫浑厚。为了画毕业创作,他在黄河上生活了两个月。看到人与自然的搏斗,船一下子被抛到浪尖,忽然又被甩到谷底,但是船老大镇静自若,脸上基本上没有表情,稳稳掌握着船上所有人的命脉,背光看他像铁铸的一样。他通过作品,歌颂了老船工与自然搏斗习以为常的平静,歌颂了这种这平静而永恒的伟大。《黄河的歌》也是描绘黄河船工的,如果说上一幅像纪念碑,那么这一幅更像抒情诗。不是画船工的劳作,是画他们的休息。画面上,安静的夜晚,静下来的黄河,溶溶的月光,停泊的大船,船舱中的船工。船工有老有少,有的用饭,有的抽烟,船头一人吹唢呐,大家入神地倾听。悲切而欢快的唢呐,含着风声水声,在静夜中回荡,给人安详静寂中的遐思与憧憬。画法还是水墨写实的,但处理光线比较自由,虚实藏露也都围绕着刻画人物和渲染意境,以静衬动,用无声画有声。在写实的作品中,注入了诗情,富于生活韵味。

    第二、三阶段的代表作以《黄巢进长安》、《丝绸之路》、《愚公家族》最为杰出,杨晓阳在他的第二个时期,投入了主题性创作。主题性创作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开发西部历史题材。另一个特点是在水墨写实之外的白描、重彩等领域广泛探索。《黄巢进长安》可能是最早的,描写黄巢入长安,受到万众欢迎的场景。画法主体是白描,但在空间关系上,人物造型上,都是写实的,而且成组处理,注意几组人物的整体关系,比传统的白描增加了气势、力量和现场感。而且,此图还有两个值得注意之处,一是色彩与白描对比,彩旗彩伞指向并烘托了其上的黄巢。二是墨点与彩点的使用,烘托了热烈气氛。顺便介绍一下《终南竞秀》,是幅山水画,继承了北宗大师李成4、范宽传统,群山万壑,山骨崚嶒,气势雄浑,墨气深郁,反映出山水画精深功力,这对他的人物画,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养,并且直接影响了他的大写意人物。

    《愚公家族》1999,这是他参加全国九届美展的国画,是杨晓阳第二时期的一幅力作。画法是传统的白描吴装,环境描写到为止,但面部的描绘,适当融入写实技巧,因而神情刻画深入。画中,愚公正面持锄而立,身边是家族中的男女壮少,或劳或止,或坐或立。画面单纯清淡,只有淡淡的墨线,和深浅不同的焦茶色,但突出了人物炯炯的目光,精力勃发的神态,坚毅倔强的性格,和内心蕴蓄的力量,因此有一种凝重的气韵,望之令人深思。愚公移山的故事,积淀了世代相传的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从来为画家结合时代感受加以诠释,加以讴歌。杨晓阳则把民族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表现不为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奋斗意志,抒发只有创造独立人格的自我,才能取得生命意义成功的感悟。

    第四阶段的代表作以《关中正午》、《农民工》、《雪域》、《生生不息》、《茶有道》、《怀素书壁》最为杰出,《怀素书壁》这幅作品,已经是大写意了。猛一看,像山水,像几块大石,笔酣墨饱,浑厚有力,画法也来源于石鲁、赵望云的长安画派。细看都是坐着的关中农民,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正是田头午休时光,大口吃饭的,静坐吸烟的,抱头小睡的,还有玩耍的的儿童,凝思的少妇。画家在画上题道:“关中昔日所见,不求形似,意象亦以阔笔为之,略有意气。”其实,身形有点大象无形,不求细节貌似,但刻画人物面部和双手,绝不掉以轻心。造型大体写实,用笔也不淋漓放纵,而是用顿挫的点线,略加淡墨,描绘岁月的留痕,老农大多突出其历经沧桑而沉静自若,少妇则彰显其朴厚而充满憧憬。画家题词所说的“意气”,显然是对关中农民生存状态的一种发自心底的深层感受。

    《农民工》这幅作品画的是农民工,有中壮年,也有青年男女,成组的处理,山石的形态,突出了农民群体的坚如磐石,脚下的工具箱,体现了他们开始从事的工种,面部的神情,显现了他们的坚毅朴实和乐观,拉长的脖子,表现了农村人对城市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种大写意的特点,是不拘形似,按照感受和立意的需要,夸张变形。在以笔墨运动实现夸张变形的同时,一是把传统石刻和非洲木雕的感受揉进来,二是发挥以淡映浓,以浓托淡的笔墨对比。乍看粗笔大墨,一气呵成,触目难忘,细细品味,则感到这种奇异、古拙、淳朴、含蓄、厚重、简单的画风中,包容了一种文化含量,一种热爱农民的真情,一种对农民质朴、宽厚之美的讴歌,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感悟。《生生不息》和《茶有道》,前一幅,人画在石头一样的团块里,通过亲情关系和人伦关系的图式,解读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后者,在图像和题跋的结合中,透过“饮者悟透境界不同”,启导观者参悟人生与艺术创作的真谛。两幅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他喜爱的古代民间石刻入画,特别是栓马桩和炕头狮,不仅取其单纯的造型,更取其大朴不琢的气韵。他的这类作品,在意象上,在写实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取舍,走向意造。在笔墨上,把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从容而忘情,明丽而苍茫。在视觉上,新颖而有冲击力。

    赏析杨晓阳各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每个创作阶段都能折射出他的一种创作状态,在写实的阶段,他追求于法,表现的状态是“执着”,在写实之后进入取舍和组合、变化,移景的创作阶段后,表现的状态是“从容”,及至创作的变形阶段,表现的则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放纵”状态,最后进入艺术创作的最高阶段,表现的则是物我两忘的“忘情”状态。但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哪种状态,折射出的都是杨晓阳探索艺术至真、至善、至美的大追求与大境界,归根结底,他追求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皈依,以艺术的的形式展现属于东方、属于中国的特有的美——“大美为真”。 (本报记者 张立 李立荣)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