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很多情况下,执行是“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个环节”。面对第三季度激增的收案量,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一庭以“1863”工作法为指引,抓牢“大局、为民、公正、发展”的工作重点,树立“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理念,集中执结了一大批案件。
以善意文明执行
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短短三个月内高效地解决了这个双方分歧大、责任分解难、涉及面多的民事纠纷。难得的是,我们双方都对执行和解表示满意。”一封致西安市中院的感谢信里这样写到。
这封感谢信来自于西安某制药公司。几年前,该制药公司计划在公司原址建设一个医养结合的民生项目,虽已完成了85%的拆迁任务,却与制药公司的兄弟公司就这184.5亩土地问题迟迟无法推进,导致整个项目暂停一年有余。当时两公司有签订协议,兄弟公司同意将土地返还制药公司,待项目建成后将赔偿款交于兄弟公司,但在实际操作中兄弟公司却不予配合。于是,该制药公司申请执行其兄弟公司返还土地。
西安市中院执行一庭接案后,承办人仔细翻看案卷,多次前往该公司了解情况。“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方未曾就具体赔偿问题进行商定,而且兄弟公司还有200多名职工在岗,这样的情况非常不适合强制执行。”法官李凯告诉记者,如若对尚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被执行企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会让公司生产经营难以维系,还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一边是申请人急于推进的重点工程项目,一边是正常经营状态下企业,该如何平衡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执行一庭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发挥善意文明执行的办案理念,结合“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理念,坚持“重点抓、抓重点”的工作标准,联合区政府、街办配合等多部门分析研判。同时,多次组织双方调解,积极沟通申请执行人,分析强制执行利弊所在,为其提供合理灵活的偿债方式。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使得土地顺利交接返还,项目建设也逐步顺利推进。
近年来,面对着日益剧增的案件数量,执行一庭主动作为、强化责任,在处理企业执行案件时,坚持“反复抓、抓反复,重点抓、抓重点,扎实干、干扎实”的工作标准,兼顾法理、事理、情理,助力企业解捆松绑、轻装上阵,切实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实地勘察促执行
化“两难”为“两全”
“确实,法院考虑问题比我们周到,如果靠单纯执行,企业不能生存,我们业主也就拿不到实际利益。”业主贺某在法官组织现场勘察时说到。
原来,业主贺某以“商铺返租”形式购置的商铺到了开发商约定的10年租赁期,申请人贺某坚持收回房产,并要求开发商承担之前拖欠的租金,并扬言法院不帮助其收回房产,将通过信访等方式维权。经过执行一庭接案调查,发现目前该房产已被第三人租赁使用,返还商铺确实存在困难,甚至会引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受阻。执行一庭坚持“扎实干、干扎实”的工作标准,充分考虑和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尽可能减少对被执行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兑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今年8月,执一庭团队组织双方在需交付的房产中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及时组织双方进行协商,“你看,这商铺也正在经营使用,不是开发商不还给你,而是确实是有第三人租用,如果强制要收回也会让这个第三人利益受损,而且会让开发商再次陷入困境,拖欠你房租可能会更难兑现。”法官在现场结合实际情况与贺某进行协商调解,贺某见到这般现状后,转变了态度,接受了法官的建议,当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一较为棘手的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除了涉及企业营商方面的,像这一类涉民生执行案件在人民法院执行案件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此类案件执行的效果,与普通老百姓的生计休戚相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切身感受。”庭长尚卫民介绍到。
上述案件只是执行一庭司法为民、帮企业解决难题的一个缩影。今年来,西安中院执行一庭以“1863”工作法为指引,对案件进行梳理分类,指派最合适办理相应类型案件的团队办理相应的案件。面对执行过程中的出现问题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专业法官会议,及时研究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环节,使执行案件的全生命周期合理合法,提升执行质效,使执行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同步。
编辑:李娟
责编:郑黎波
主编: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