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乃法治之基础

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17-06-21 10:56:51 阅读量:

  胡建淼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它作为一个诚信和智慧的故事一直被传述着。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建立县制和实行连坐之法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被委任为左庶长的他,在变法之初困难重重。除了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变法之难还在于国家长期缺失公信力,百姓难以相信国家会兑现所许诺的变法之益。

  因为担心国人缺少对国家的信任而使变法流产,商鞅制定好改革法令之后并未马上公布。他让人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贴上一张“告示”说,只要有百姓能将此木搬移至北门,就可获赏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无人信以为真,没有人去搬移木杆。见此状,商鞅就更改“告示”宣布说:若有人能将此木杆搬移至北门者,可获赏五十镒黄金。有一胆大的人冒死一试,把此木搬移至北门。商鞅下令当即呈现承诺,此人果真获赏五十镒黄金。此事一时一传十、十传百……

  商鞅通过徙木立信来表明国家不会欺诈,这为国家重树了公信,为变法笼络了民心。随后,他颁布了变法新法令,推行顺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公信力乃法治之基础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