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17-06-14 10:53:36 阅读量:
胡建淼
本周我在陪伴小女儿去八八空间上舞蹈课时,阅读了张宏杰先生《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正好读到了“乾隆十三年的风暴”。
“风暴”说的是: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孝贤皇后,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满洲镶黄旗人,比乾隆帝小一岁。孝贤皇后出生名门,性格温婉平和,有良好的风度和修养。她和皇帝一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精明能干的她,管理后宫,安排好皇子的生活和教育,和皇太后相处融洽,让皇帝毫无后顾之忧。她在皇帝心中无人能取代。皇帝是个性情中人,对孝贤皇后感情深厚。深受乾隆宠爱的孝贤皇后去世,使乾隆万分悲痛。
清制辫发,十天半月就要剃头一次。按满族旧习,皇帝及皇后之丧,官员们在一百天内不能剃发,以表示自己专心悲痛。但是,这只是一个不成文的风俗,在大清会典中并无记载。开国日久,大多官员甚至满族官员都已不再清楚这一旧习。再说,十多年前,雍正皇帝去世时,许多官员百日内剃发,朝廷并没有追究责任。默认的现状已经表明这一旧规的废弃。在这样的背景下,孝贤皇后之丧中,许多人不在意地剃了头。乾隆发现后,大动肝火,认为这证明官员们对已故皇后“大不敬”,心中无哀痛之情;同时证明朝纲不振,百年成法开始被破坏。
一开始,他下令将几个剃头官员一律处死。后来发现,剃头的人实在太多,几乎每省都有,囿于法不责众,才不得不轻判。但对于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这样的一品高官剃头,他却无法容忍。震怒之下,他赐周学健及另一个违制剃头的湖广总督塞楞额自尽,湖南巡抚、湖北巡抚也因此革职。
有人评论说,乾隆十三年是乾隆执政从宽转严的分界点,并且与孝贤皇后去世有关。但是,我想说,一个国家的管理“从宽”也好,“从严”也罢,不得为个人家世、情绪、好恶左右,不得因皇后去世而“转严”,也不得因“喜得贵子”而“转宽”,应当以国情及治理规律为准。另外从法治上说,法治是强调法的明确性与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为此,有两点可以评论:第一,皇帝及皇后之丧,官员们在一百天内到底能不能剃发?必须有明确的规则。即便是不成文的规则,也应当有明确昭示。本案中,此乃不成文旧习,且官方的默示(雍正皇帝去世时,官员百日内剃发未作追究)已表明此规可以不循。忽然又以此追责,实属不可,否则如何让百姓相信国家政策。第二,法治要让民众对自己行为结果可以预期,否则人们就无所适从。本案由于规则的不明确导致了民众行为结果的不明确,实属不法。我们要坚守“罪行法定”的法治原则,“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