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电影”,80后司法所长的法宣梦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时间:2013-07-03 15:46:46 阅读量:

  法制网记者 王斌

  那是去年5月21日,法律人生AB剧《购房风波》在北京房山区燕山影剧院举行观众见面会,百余名机关干部和社区居民前来观看,活动现场各种宣传海报摆满了大厅。

  与其它影院不同的是,现场的座位被分为了AB两个区域,电影在播到某一段落银幕都会出现暂停,提出AB两个选项,观众就会进行选择,选a就坐到A区,选b就坐到B区。这是哪部影片上映了?为什么中间还要换座位啊?这个活动的策划人就是房山区迎风街道司法所郭璐——一位80后司法所长。

  郭璐,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八零后,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市公务员,成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就成长为了房山区最年轻的司法所所长。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自己对司法职能理解的深入,在法宣工作上他逐渐有了一些想法,传统的普法手段不论是制作橱窗、展板、发放宣传品,还是定期的组织法制宣传讲座,发挥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怎样提高普法宣传的实际效果,成为他一直思考的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网络“微电影”。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郭璐的脑中闪现,拍一部普法题材微电影,宣传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凭着在工作、生活中对法律焦点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基层百姓生活的切身感悟,他首先选取了房产政策这一当下百姓十分热议的话题,开始了紧张的编剧工作。由于从来没有写过剧本,故事的发展又需要引出房产政策,郭璐的写作构思一再陷入僵局,为了寻找灵感,他总是通宵达旦的翻看各种案例、查阅各种资料。比起创作的瓶颈,拍摄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如果有了解电影拍摄的朋友可能会问,即使是拍摄一部简单的短片,演员、场地、设备、道具等等方方面面的花销,郭璐一定从单位争取了一笔不小的经费吧?实际情况是,我们这位所长筹拍的微电影花销为“零”,是真正的零成本普法宣传微电影,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组织拍摄微电影,全部都是协调街道各科室的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没有工作上的隶属和行政上的强制,有的是他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普法工作全身心的热忱。

  在拍摄初期,由于同事们没有任何电影拍摄经验,有时为了校正一个镜头郭璐会要求重拍十几遍。“他怎么要求这么高,至于这么认真吗?”一些抱着玩票心态的同事心里有了抵触,但当大家每次看到郭璐因为设备不全,自己举着麦克给演员们收录声音,一举就是一个多小时,还不断的给大家鼓励、说戏的时候,大家不禁惭愧:“他比我们要累的多。”剧组里再没有了怨言,所有的同事都为他的热情和执着打动。经过一个月的策划、两周的拍摄和一周的后期,终于在2012年的5月微电影《购房风波》杀青了。

  微电影拍摄完成只是第一步,为了更好的将它宣传出去,郭璐绞尽脑汁策划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宣传活动,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这部时长8分钟的微电影反映了借名买房存在的法律风险和离婚财产分割等问题。主人公每遇到一个法律问题就会出现AB两个选项,由观众做出选择并发表见解,最后再由律师和专家给出专业的解析。这种新形式的微电影被郭璐命名为“法律人生AB剧”,不但增加了居民的参与和互动,还增强了观影居民的代入感,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微电影先后被北京电视台和房山电视台采用播出,首播时恰逢年底房山区保障性住房摇号,反响强烈,之后周周重播,历时一个多月。

  今年4月,新国五条北京细则房产政策出台。为了更好的为居民提供有用的法律资讯,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扬帆起航,完成了微电影第二季《新国五条篇》,而且举办宣传活动时郭璐还邀请到了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律师刘宏辉和百合网首席婚恋咨询师周小鹏两位重量级的嘉宾。这部微电影不但满足了更多人的房产法律需求,而且两位嘉宾的点评让所有的观众在道德与法律之间有了深深的思考和权衡。可能大家不知道,这部微电影是郭璐放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和月子中的妻子,加班加点忙了整整两个多月的结果,此时的妻子和孩子应该是最需要丈夫和爸爸的。

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